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尊龙棋牌

 
  当前位置: 尊龙棋牌-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校史研究
汉语言文学的大河——读黎锦熙《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发布时间: 2021-10-27  

几年前在一次展览上,笔者偶然见到了一幅图,纵向打着经线样的红色界格,中间横陈一物,绿色,周围注满了或蓝或黑的繁密的文字。像是水系图,又似生物解剖图。上面隶体大字赫然印着此图全名——《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英文名:diagram show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or the last four millenniums)(以下简称《潮流图》)。国语变化还能画成这样的图?真是未所闻见。笔者当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多方查寻,在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又找到了这幅图,得以仔细研读。

(《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

《潮流图》长约107厘米,宽约79厘米,使用红、绿、蓝、黑四色印刷。红线栏是时间标尺。以时间为经,用红线分为32纵栏。公元前18世纪以前为一栏,公元前11世纪以前为一栏,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20世纪这3000年,每个世纪一栏。栏首标有世纪顺序,还标有中国朝代名。图中横分一线,类似于地图上的“赤道“,上为文字和语言,下为文学文体。黎先生为此图写的广告词是:“文字演变、小学要籍、国语文学之潮流,一览而知。”这幅图主要展示了三方面内容:汉文字演变、小学要籍统系、国语文学发展。颜色不同,内容类别也不同。本文依次从绿色潮流、蓝色书目和黑色的文字演变来阐释《潮流图》,再谈其时代背景、版本、特点意义等问题。

(黎锦熙)

一、具象化的汉语文——绿色潮流

绿色发展潮流,代表语言文学的源流。图的中部是一条源远流长,支派众多的绿色大河。这便是黎先生所说的“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这种对语言发展的形象化比拟不禁让人想到了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的长河川流不息。“以及与黎先生同时代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名言:language moves down time in a current of its own making.it has a drift.(译文:语言自成为一个潮流,在时间里滚滚而来。它有它的沿流。)这条大河被中间的赤道“中分为二,上部是“文字与语言“下部是“文学与文体“。与之相应的,有两条绿线自遥远的上古绵延而来。先看“文字与语言“这条线。在这条线上有一句话代表了黎先生对于古文字与汉语的关系的看法,他说:“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语言而可读成两音,自成单音制而后.语言与文字渐分歧。“依此图所示,公元前11世纪以前也就是周代以前,是语言与文字相合的时代。自周以后,二者渐渐分离。文字方面经历了图画文、殷契文、大篆,异文(图上又名“列国异文“,即六国古文)。到秦代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正写,以隶书为便体。公元1世纪有了草书,公元4世纪有了楷书,以后无大变化,有行书及减笔字。语言方面东汉末年有一支梵语潮流自外而来,在其影响之下产生了反切发现了四声,韵书出现。梵语潮流真正汇入汉语大河的地方在唐末与宋之间,正是三十六字母产生之时。接下来等韵学成立,有了韵摄的概念。元明之际,又一条支流自外而来,是为西洋语潮流。这一支流与之前的梵语潮流之间脉络相通,表明二者是有关系的:古印度的某些东西在近代通过西洋语继续影响了汉语。西洋语的潮流分成三股汇入大河,分别代表了对反切改良的推动、罗马字母的输入和语音学东渐。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有三股较小支流汇进来,它们是鲜卑语、蒙古语和满语。进入20世纪之后,汉语这条一路接纳了诸多支流的大河汇聚成一个深厚的旋涡。这个旋涡生气勃勃,正积蓄了力量要澎湃向前。在这个旋涡之中,标注了两行文字。下面的一行是“官话字母,简字(音标文字)“,代表了清末卢戆章、王照等人发起的切音、简字运动,是国语运动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上面一行是“注音字母(国音统一)“,代表了1918年当时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是国语运动的第三期。

再看“文学与文体”这条线。自远古而来的绿色主线代表了荒古口头歌唱文学,从商代开始才隐约出现一条淡淡的绿线,上注“《商书》《商颂》“。这代表了黎先生对于文学起源的看法:“荒古只有口头歌唱之文学,尚未能笔之于书,书惟纪事。“主线在周代以《诗》为代表,一源分为二派:一派是《颂》和《雅》所代表的贵族文学,远于语言;一派是《风》所代表的民间文学,近于语言。民间文学后来衍生为歌谣、乐府、五言诗、俗文、语录、平话、北曲、南曲、昆曲、京剧、长篇白话小说,短篇白话小说等。贵族文学后来衍生为楚辞、赋、骈体文、律诗、律赋、五绝七绝、古诗、词、四六文、骈散合一的桐城派等。“《商书》《商颂》“所代表的《书》的纪事源头后来衍生出古史叙记文、诸子著述文、古体散文、古文、八股文等。某一种文体的产生是受哪些文体的影响,表现在图上就是几派潮流的汇合。例如《楚辞》属于贵族文学之流,又吸取了楚地民间歌谣,相应的图上民间文学一派分出一脉与贵族文学相汇,标示为《楚辞》。再如古体散文和赋各分出一支汇成骈体文。词和平话汇合产生了北曲、南曲等。文体的盛衰也在图上有表示。某种文体的兴盛时期被描绘成宽阔的河面,渐衰以后就成为不绝如缕的细流,表示此种文体虽然已经僵化但并未完全消灭,后世还不断有人在做。代表每种文体的支流何时宽阔何时细瘦,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很有讲究的。例如骈体文之派始宽于汉末,束流于中唐;曲流泛滥于元初,北曲、南曲、昆曲递嬗,清中叶之后渐收渐细京剧起而代之。对照着时间的红线,可以看到潮流图的绘制与文学史一一相应.毫不马虎。诚如黎先生在该图附注中所言:图中各线,或离或合,都有意思。其详细说明,另有专书。“从黎先生的论著目录中没有发现这样一部专门说明《潮流图》的“专书”。也许当时有这个计划,但后来未曾问世。

二、典籍琳琅——蓝字书目

蓝字填满了绿色潮流图周边的空隙。黎先生在《潮流图》的序(位于图的左下角)中说:

后来改进社要付印,我再用蓝色将各时代底辞书字典,韵书等“小学”类底要籍,略举内容,列成系统,添在上方;将历代文学上重要典籍作家及作品,略考生卒年代,分别体制宗派,补在下方;都与中间所绘潮流相应。意在使初学得此,可以执简驭繁,随时稽检;而上下四千年间国学要籍,诗圣文豪,雁行鱼贯,尽列目前,求学门径自然不乱。

可知蓝色字是再版时加入的。中央横线上方是小学要籍,是语言潮流的注脚;下方是文学要籍,与文学潮流相应。

经笔者统计,横线上方的小学要籍共有22类,167种,作者144名。作者名系于书名之后。这些书目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类别分成一个个系统。这些系统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学典籍类名多用“[ ]”括起来,个别用直线方框框起来,共18类;一类是参考书,类名使用浪线框起来。参考书中与古文字相关的有4类(其他参考书数量少,地位不显著,附入小学典籍类)。小学典籍类有:词书、拟雅者、今言证古者、古典词书(以上为词书);小学识字习字课本、字典、通用之字典、改用义类分部者、改用音系分部者、辨析形体者、增订古籍者(以上为字书);韵书、等韵学、古韵学、通俗实用韵书(以上为韵书);西洋语、满语、罗马字母(以上为外来语言文字)。拿其中韵书一系为例来看(文字内容照依原图,但各书之间的位置关系无法照搬原图安排,有所变动;原图对典籍之间的传承脉络用虚线连接表示,本文换为用→表示):

[韵书]晋吕静《韵集》(四声统韵)(佚,清陈鳣辑本)→隋陆法言《切韵》。(206韵,12158字)(原书皆佚,有唐人写本)参考:清陈澧《切韵考》,纪容舒《唐韵考》,瑞典《唐韵》专家b.karlgren之书。→唐孙腼等《唐韵》。→宋陈彭年等《广韵》(韵或同用;26194字);丁度等《集韵》(通韵十三处53525字最多);《礼部韵略》(定常用9590字之国音毛氏又增2655字);毛晃《增韵》;平水刘渊《壬子礼部韵略》(始并为107韵);金韩道昭《五音集韵》(并为160韵,始以卅六字母各分四等为声系);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又并为106韵)→元黄公绍等《韵会举要》(韵依刘,声依韩)。→清李光地《音韵阐微》(实行改良反切)。→礼部颁行《佩文诗韵》(106韵,即今电报所用)(始将每韵中常用字先列,破坏声系)。→坊本《诗韵》。

从吕静的《韵集》到清代的《诗韵》,列了十四部韵书(不包括参考书),可视为一个简略的《切韵》系韵书史图表。在括号中对韵书的主要特点、韵数、字数大多都有交代,个别的还指出了版本存佚情况。此外又有以《中原音韵》为首的[通俗实用韵书]一系:

[通俗实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曲韵,活北音,始以阴平统诸声,废入声;19韵);明乐韶凤《洪武正韵》(仍分四声,76韵);兰廷秀《韵略易通》(20韵,始约卅六母为二十,早梅诗)。→清樊腾凤《五方元音》(华北通俗音典)(金石雷风等20声,天、人、牛、马等12韵)。

这又是一个简括的《中原音韵》系韵书史图表。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太过简略,有些重要的韵书未能列入。如《中原音韵》系韵书入明以后分为两派,一派是小学派,一派是曲韵派。小学派图中举了《韵略易通》和《五方元音》,曲韵派则一部未举(《洪武正韵》严格来说不算)。如此则曲韵书这一派便于图无征了。不过此图再大,位置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每部俱收。再则当时的音韵学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把“小学“和“曲韵”分派的赵荫棠先生的名著《<中原音韵>研究》(1936)还未问世呢。因此我们也不能以简略来苛求它。其他类系也存在这种情况,也当以此观之。

横线下方的文学要籍共有173种,作者319名,体裁、流派名56个。从上古的书典谟誓、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到中古的乐府歌谣、五言七言、志怪小说、佛经译文、语体散文(唐宋佛儒语录)、话本,再到近代的词、曲、杂剧、传奇、长篇小说、明清八股、末诗,以至当时新兴不久的新诗、话剧、歌剧,都是按照历史的顺序开列。与上方小学典籍不同的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不用虚线连接,专靠位置安排。为了避免相邻太近而致混淆,有时使用波浪线把不同的传承和不同的体裁分割开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不用笔者多言,因为有黎先生自己的说明在。前面说过,《潮流图》的说明“专书”于今未见,但是黎先生在其他论著中多次提到此图,或多或少做了些说明。最多的就是《<国语文学史>代序——致张陈卿、李时、张希贤等书》(以下简称《代序》)。所谓“代序”,是因为张陈卿等人想排印胡适的《国语文学史》作为参考讲义,而当时胡适身处国外,于是他们请黎锦熙代为作序。民国十八年(1929)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自序》中也提到了此事。《代序》作于民国十六年(1927)二月十六日。

所谓“国语文学”者,其源头大都起自民间,大都是各时代从民间涌现出来的“反庙堂“的文学潮流。……这些关系和变迁,须合三四千年来绘成一图,便能一目了然;这图便算国语文学史的一一个提纲挈要的引论,也算一个系统分明的目录(在最近的过去,我曾制有一个《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内有一栏是表明文学潮流的,可参考)。

《代序》中有四处提到参考《潮流图》,如在讲到两宋、金、元时代的国语文学时,他说:“可参考拙制《潮流图》第十一至十四世纪栏。”《代序》里提到过几部小学典籍,如《尔雅》《方言》等,但主要还是阐述的黎先生对国语文学史的见解。他把整个文学史分作六期:一、秦以前;二、汉魏六朝;三、隋唐五代;四、两宋金元;五、明清迄于民国九年;六、民国九年以后。《论“大众语文学”》中对于“大众语文学”的过去做了一番表说。他说:

中国过去的“大众语文学”,势力之大,无与伦比,可以说,一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凡遇一种新体的黄金时代全是受了“大众语文学”的影响。民国十年(1921),胡适先生在教育部的国语讲习所讲演国语文学,已有阐明;民国十五年(1926),我也画成一个《潮流图》(是为美国举行开国一百五十年纪念,在费城开世界博览会作的,名曰《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下栏专表“民间文学”的势力),但未申说;次年(1927),答复张陈卿先生一封信略加解释。今撮大意以证斯言。……(这便是《潮流图》下栏绿色潮流第一段的说明,须参看以下各段,都是就图申说的,请注意)

在《论“大众语文学”》中他把文学史改分五期,前四期不变第五、六期合并为第五期“明清迄今”。内容也有改变。原来的《代序》中有不少结合着胡适的讲义而说的话而到了《论“大众语文学”》中,因为是《国语运动史纲》的一部分,目的变了,所以把那些话大都删掉了。还有某些说法有所改变,例如把“国语文学”改称“大众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界对于这类名词的热烈争论,但两篇文章的根本精神和内容还是一致的。《代序》和《论“大众语文学”》是我们读《潮流图》特别是其下半部分——“文学与文体”的重要参考。黎先生在1922年之后曾将胡适的《国语文学史》改订增补用作讲义回。因此,胡适的《国语文学史》和《白话文学史》也是研究《潮流图》更详尽的参考。

三、从表意到表音——汉语的文字演变

这一部分居于《潮流图》的上部,又可分为四个小部分:1.汉字形体的演变,2.梵文字母和三十六字母,3.西洋人的注音罗马字,4.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以汉字为主,又不限于汉字。

在从黄帝到隋唐这一历史时期,《潮流图》主要展示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七块。黄帝至夏为图画文。商为殷契文。周至秦为大篆和异文。秦至西汉早期为小篆。东汉至三国为隶书。最后表示隶变和楷书。取“日月虎禾目”五个象形字为例,罗列各时期各体字形共102个,形象地阐释汉字字体变迁。汉字字例共有94条注释,主要是说明:1.该字形的出处;2有的原字形做偏旁,非独立之字。所采字形来自某钟某鼎、某碑某铭、玺印泉币、说文石经等,皆非杜撰,可见制图者的严谨态度。

黎先生的《中国文字之“正反合辩证式”的历史进展》将中国文字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头无文字;第二阶段图像文字(指事、象形、会意);第三阶段(假借);第四阶段(转注、形声);第五阶段(章草到简体字);第六阶段(注音字母);第七阶段(“国际化”字母拼音的国语新文字)。将这七个阶段与《潮流图》中所示的演变过程对比来看,可知七阶段说是对《潮流图》的细化,《潮流图》是七阶段说的雏形。《潮流图》说“荒古只有口头歌唱之文学尚未能笔之于书”,这便是七阶段说的第一阶段。《潮流图》说“古文字多象物”,首列“图画文”,这便是七阶段说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到第五阶段是汉字孳乳分化的关键步骤。黎先生认为借用同音的那些“指事”“象形”“会意”的图像文字来表意就是假借。假借太滥太歧了,于是乎有转注。黎先生的转注就是在假借字上加一个部首。形声与转注相反。“‘转注’一个建类表义的偏旁(形)给假借字(声),就是‘形声’字的第一批。再调一个过儿,先把建类表义的偏旁做主体(形),然后借用一个字来标音(声),这才是形声字的第二批,这才把形声这个名称建立起来。”与陈梦家对汉字构造演变的认识有相似之处。《殷虚卜辞综述》第二章第四节“甲骨文字和汉字的构造”中说:“象形、假借和形声是从以象形为构造原则下逐渐产生的三种基本类型。”“汉字从象形开始,在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变作了音符,是为假借字;再向前发展而有象形与假借之增加形符与音符的过程,是为形声字。”这正是汉字发展的精妙之处。第三阶段到第五阶段在《潮流图》中没有反映,也许因为这一内容不容易简明地在图.上表示出来,也许是作图时这一思想还处于酝酿之中。

汉字形体变迁至楷书而止,继之以《三十三个梵文声母与中国古代三十六字母对照表》,为什么放梵文字母呢?大概有两点考虑:1.借此说明梵文对中国音韵 ;学的影响,展示三十六字母与梵文字母的关系。2.梵文字母是绿色潮流中“梵语潮流”的代表,借此表示梵语曾经对汉语有过的影响。至于三十六字母是注音字母的大辂椎轮。黎先生说:“注音字母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啊!它原是改良的一套‘见溪群疑’,革新的一副‘迦结冈庚’,它可以代反切之用。”

右边挨着梵文字母和三十六字母的是“利玛窦手书的注音罗马字(1605)”,乃是影印的《程氏墨苑》中的一页。黎先生旁注:“此当为罗马字注音之创始者。”还提到了1626年成书的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注:“乃罗马字拼音之中国字典。”利玛窦、金尼阁是最早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人,故而列于表上。这是西洋语潮流的代表。

右为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拼音例表。以“日月虎禾目”为单音节的字例,以“日头、月亮、老虎、禾苗、眼睛”为多音节的语词例,分别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拼出。注音字母又分正写和便体,国语罗马字对于多音节的语词要“词类连书”。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是自明末以来,特别是清季以来数十年国语拼音运动的一大成就。在当时被认为是将要取代汉字的新文字,故而列于最后。这两项相当于七阶段说的第六、第七阶段。

与汉字字体演变相配合的参考书目,为蓝字,注在汉字字体图例之下,共有“古契文参考书”“古篆及异文等参考书”“隶、隶变等参考书”“其它古文字语言参考书 ;举要”四大类。如“古契文参考书”下列了清孙诒让《名原》《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殷商贞卜文字考》;王国维《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五部。“其它古文字语言参考书举要“之下又分“古印章文字”“古声韵”“古词类文法”三个小类,各列有书目。这一部分书目是治古文字学及研究隶书的直接参考书,故而开列于汉字演变图例之下,位置大致与古文字的时代相应。为免混淆,与其他书目之间以浪线隔开。这些主要是清以后人的研究著作有个别宋元人著作。

《潮流图》初版所印刷的黑字除了汉字字形出处的注释外,大都配有英文对照,专有名词使用国语罗马字译写。如“黄帝”是“hwangdih“;殷契文是“chih wen of the in dynasty”。再版所加蓝字内容没有英文对照和国语罗马字译写。

四、《潮流图》与国语运动的潮流

黎先生是20世纪初国语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潮流图》诞生在国语运动的高潮时期,自然与国语运动密不可分。它既是国语运动的产物,又以其在语文方面的启蒙和宣传的重要作用,推动了运动的发展。黎先生将《潮流图》列入研读《国语运动史纲》的要籍书目,也说明了它的意义。百年以前兴起的波澜壮阔的国语运动,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然趋势。《潮流图》力图显示这样的规律和趋势,使国人认识到国语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文字发展的趋势是从汉字走向拼音

《潮流图》在文字字形的安排上,从上古的图画文到中古的楷书,中间插入梵文、三十六母、明末注音罗马字,最后以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作结,就体现了这样的趋势。

《潮流图》上显示商代以后语言和文字渐有分歧,上面一派表示语言,下面一派表示文字,两派几千年中始终分流表示汉字不表音,不随语音的变化而变化。中间有几次沟通,是因为有梵语潮流、西洋语潮流以及蒙古语、满语的影响。梵语潮流导致了反切、三十六字母、四声等的产生和发现。西洋语潮流送来了罗马字母和现代语音学。满语曾是李光地等人反切改良的参照。两派直到20世纪方才合流,合流的表现就是这时兴起的切音运动、简字运动,以及后来的两项成果: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这两项成果将使得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重归统一。

2.民间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力

总而言之,一部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凡“小众”的推陈出新,创体名家,都是受了“大众语文学“潮流的影响。

《潮流图》从《诗经》开始将文学的主线一分为二,上面的是贵族文学,下面的是民间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层的民间文学始终滋养着上层的贵族文学,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文体。而这些文体形成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又终将没落下去,被新鲜的文体所取代。这是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潮流图》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点。

3.国语运动要与新文学运动联合起来才能成功

于是本会底“国语统一”“言文一致”运动和《新青年》底“文学革命”运动完全合作了,这是要大书特书的一件事。那时“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两大潮流,在主张上,既有“言文一致”的“白话文学”作了一个有力的媒介,而联合运动底大纛“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已打出来了。……于是这两大潮流合而为一,于是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

但我的主旨,还在图中二十世纪一栏,轩然巨波,冲破文言之界(所注旁行斜上的作家都是在这新的潮流中的),汇成大泽;将来疏导,必成最后的六道安流,这就是国语前途底建设了!

《潮流图》20世纪栏中央横线上方的语言文字潮与下方的文学文体潮合而为一,展现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所谓的“六道安流”1.在语言方面要实现国语标准语的统一和推广;2.在文字方面要实现以国语罗马字为文字(以注音字母为其辅助);3.为汉字保留传统文化的地位;4.建立国语的应用文;5.建立国语文学(包括方言文学);6.为历史上的各种古体文如古文、骈文、赋、诗、词、曲等保留传承的血脉。这就是当时理想中的国语未来的建设方向。《潮流图》是将国语和文学统盘观照的。

五、《潮流图》的版本及与句子图解法的关系

《黎锦熙先生年谱》记载:

1926年,……出版《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此图是把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源流用图解表现出来,来龙去脉清晰而形象。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展出时,曾获美国、比利时等国奖状、奖章,西方人见此图后对我国悠久文化赞叹不已。

《黎锦熙著述目录》中记录此图有两个版本:

一、1926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是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教育陈列品之一,曾得奖章、奖状。

二、1929年再版,为四色石印版,北京文化学社订正补版,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关于这两个版本,《潮流图》序说:

初版所印潮流多错误,致读者不明其旨;现加订补,并识其缘起如此。译校者:初版为汤珙真先生,再版为邵松如先生。写绘者:初版为张蔚瑜先生。再谢谢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三位先生初版时给我的指点和参订!

再版比初版内容更丰富,由三色变为四色,错误得到改正。初版现已很难见到,笔者见到的都是再版。中国社科院图书馆藏品,便是1929年的再版。在图的左下方白边上印着“民国十五年(1926)九月初版,民国十八年(1929)六月订正再版。总发行所:北平和平门外文化学社。定价大洋五角”。北平文化学社是一个出版机构,民国时期出了不少文化教育类书籍。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自序》中说:“文化学社是他(黎锦熙)的学生张陈卿、李时、张希贤等开办的。”初版写绘者是张蔚瑜,再版的写绘者是谁没有交代。笔者认为,再版所添的蓝色字,大概出自黎先生亲笔。理由有二:(1)在《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和《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中有黎先生的手稿照片拿来与《潮流图》蓝字比对,笔迹相似。(2)在黎先生与刘世儒合编的《中国语法教材》(附编)中,有一个“句法图解总公式”,也是蓝字手写影印的,其图解的形式和文字的笔迹酷肖《潮流图》。连方括号、大括号的写法都相同。

《潮流图》与黎先生分析句子用的图解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黎氏语法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图解法:

句子由最简单的到极繁复的形式,仿佛像一种有机物底生长。

“图解法”的产生,正是为着要革新过去那种“死的解剖”和死的“分类“的语法教学。在汉语,我认为利用了这种工具,更能形象地、如实地画出它的语法特征来,但对于这工具的本身也该根据汉语的特殊情况有所改造。

黎氏的图解法固然有因袭英文文法之处,但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创见。黎先生说:

图解法,在英文为diagram,乃是西洋文法界近来很通行、很切实用的新法子。但这“就图解辨别词品”的方法却是本书所特创的,因为国语本有这个“凡词,依靠结构,显示品类”的特质。

例如“图解法”,除了一长横两短竖之外,实在都是自创的规矩,跟英文法的图解方式并不相同。

我们看《新著国语文法》中“句法图解的总公式”,中间有一根主要的横线,表示时间上句子的线性序列,《潮流图》中间也有这样一条横线,表示历史的进程。句法的图解横线还有界划功能,上方放主要成分和连带成分,下方放附加成分,上下有别,《潮流图》横线也有界划功能,上方是语言文字,下方是文学文体,同样界划分明。句法图解总公式中有大括号、方括号、圆括号、直线、斜线、虚线等,这些符号各具意义,在《潮流图》也同样有这些符号,同样各具意义。

在时间上来说,《新著国语文法》初版于1924年早于《潮流图》。因此是先有句法图解总公式,后有《潮流图》。可以这样比方:一个句子的图解就是一个缩微的《潮流图》架构,而《潮流图》就是对汉语文这个达四千年之久且仍在继续的大句子的图解。二者表现出来的图式思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六、《潮流图》的特点和意义

概括说来,《潮流图》具有四大特点:系统性、学术性、普及性、观赏性。

1.系统性

《潮流图》是一个体例严谨的作品,不是轻率的游戏之作。整个图是一个严整的系统,其下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有红栏时间系统,有形象化的绿色潮流系统,有蓝色典籍系统,有黑色文字变迁系统等等。有的系统之下还有小系统如蓝色典籍系统下分语言文字和文学文体,语言文字下又分22个类。各类之间用虚线牵连,用浪线分界朝代名下划长方形,人名下划直线,书名下划浪线,可以说是朱蓝炳焕,纲目清晰,符号严谨,秩然不紊。在初学者看来,语文知识琐碎繁杂,难以掌握。《潮流图》用一条历史的主线,加上各种小系统内部传承发展的线,将大量知识贯串起来,使之系统化好比散钱穿成钱串好记好用。使人能直观地看到汉语四千年的历史轮廓。另外,《潮流图》的画法与黎氏句法图解隐含着同样的图式思维反映了黎先生学术内在的统一性。

2.学术性

《潮流图》是一件学术精品。虽然它不是以通常的论文或著作的形式,而是以独特的图解方式来展示作者的汉语文历史观。它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学术界某些通行的或者前沿的看法。如黎先生不同意胡适的观点,他说:

战国、秦、汉之际,语文分歧,古文死了;那么战国以前语文果然合一,古文果然是活着的吗?鄙见以为不然。战国以前,语文不但够不上说合一,而且够不上说分歧;后之所谓古文,在当时当然不以为“古”,但也说不上“活”一不是已“死”,乃是并不曾“活”。

荒古尽是口头歌唱的“大众语文学”,未能笔之于书;书契之兴,专为纪事没有文学,渐衍为“古史叙记文“,晚周便成了“诸子著述文”,这便是后来所谓文言文的缘起。(文言文正是刘复先生的《中国文法讲话》中所谓“符号语”,从来没有成过“活语言”,说不上“死”)……一般人多以为上古语文合一,战国时渐分歧,这个观念却错了。

对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二者最初是统一的,后来渐行渐远,故且称之为一元论,持一元论者如胡适。一种认为书面语自诞生时便是不完善的,不能完全地记录口语,故而与口语自始便不统一,可称之为二元论,黎先生便是二元论者。二元论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也有它的道理,此处不赘。在《潮流图》上,与二元论相应,文学的起源也是两派,一个是看不到起点的、粗粗的口头文学的流,一个是起于商代、细细的纪事之文的流。

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上,《潮流图》上说:

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语言而可读成两音;自成单音制而后,语言与文字渐分歧。

这其实是刘复的观点,可参考《中国文法通论》“第一讲”中“比较的研究法”一节。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学术界对此问题早已有多种新的认识,但也还远没有达成定论。从《潮流图》到现在时光又过去近百年,今天学术的整体水平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潮流图》的个别内容可能已经陈旧甚或错误,但它的展示反映了当时的语文通识水平,在今天也还可以激发我们思考。

3.普及性

《潮流图》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委托黎先生为世界博览会而作的中国教育陈列品,这就决定了《潮流图》是面向普通人、面向外国观众的。再版时添加蓝字典籍,也是为了示初学者以求学门径。黎先生是语言学家,也是教育家。《潮流图》既便于教师教授,也利于学生学习。凭这个图可以上多门课程,例如“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学史”“文字学”等。图上展示的可以看作是这些课程的纲目,也可视作必备的参考书目。黎先生与钱玄同合撰过《师范大学国文系科目表及说明书》,开宗明义就说:

本系设置目标:造就中等学校国文科教师,并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研习中国古今语言文字、各体文学作品及各家著述,以解决今后国文的新趋向之能力

《潮流图》就是为这样的目标而编的。廖序东先生回忆,黎先生曾给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一年级上过“书目举要”课。该课的说明书中有“各按时代举出要籍”“要籍中之尤要者略为解题并批评”“就各部类略辨学术源流”“指导购书版本及读法”等内容,这些要求《潮流图》中的蓝字系统都做到了。列出的典籍都按时代注在图上,尤要者其后括号内有解题和批评。寥寥数语,即见精髓。例如字典一类,首列许慎《说文解字》,之后括号中注“主小篆”三字,并注“540部,9431+重1279=10710字”。这字数与我们通常所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自称的9353文,重文1163,共计10516字不同,是段玉裁据大徐本的统计,见《说文解字叙》所言字数下的段注。《说文》流传至今因脱衍等原因各版本字数与许慎所言有出入,所以黎先生未采用通行说法而是采用对《说文》最有研究的段氏的说 ;法,可谓择说谨慎。并列出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为参考书。再如晋吕忱《字林》后注:“续补《说文》,佚,清任大椿《考逸》。”将《字林》的传承、存佚现状、辑本为何人何书等信息交代明白了。

介绍文体源流的如“七言绝句,民间歌伎用之,至晚唐化为词”“词至南宋,古典盛行,乃变为曲”“昆曲辞渐古雅,遂合徽、汉等调别为京剧”等率皆短小精辟,点出关键。

4.观赏性

某些学科的知识天生具备图示的便利。比如我们常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天文图,这些图往往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既可披览查阅,又可挂壁观赏。语言文字学的知识非常抽象,似乎天然不具备绘成图的条件。书法当然是艺术,但书法不是图。《潮流图》开了先例,化枯燥单调的语文知识为形象生动的挂图,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藤野先生教鲁迅画人体解剖图,每一条血管的位置都不能画错。《潮流图》中每一条支脉或粗或细,或长或短,俱有意思,毫不苟且,同样令人钦佩。制图者在选择内容、安排布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用了很细的心思,使得《潮流图》成为一幅集学术化与大众化、知识性与观赏性于一身的杰作。把这样一幅红绿蓝黑四色套印的图挂在书房既方便查阅学习,又可以赏心悦目。

《潮流图》出自大家之手,繁而不杂,博而能约,深入浅出,不落俗套,无论是专家还是初学,对它都爱不释手。距《潮流图》在美国费城博览会首次展出64年之后,伍铁平先生曾携此图再度赴美再次引起学人的关注:

有一件事值得追忆,1990年10月3日至7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召开了第23届国际汉藏语和语言学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我展示了黎锦熙先生早年的学生于靖嘉教授特为我复制的黎先生1926年为美国建国150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绘制的一张大图表:“(中英文对照)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表”,引起了有关学者极大的兴趣。

以伍先生的深厚学养和批评眼光能够携带此图到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并将此事在学术回忆中郑重地记载下来,这说明它在学者眼中确为一宝。它在1926年世界博览会上获奖,在60多年之后的国际语言学会议上再度赢得赞叹,这说明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潮流图》出版已近百年,虽然还称不上孤本珍本,但存世量已经很少了,除了个别大图书馆有收藏外,它处难觅踪迹知者寥寥。网上偶有出售者,以奇货古董视之,索价奇昂,非普通人所能购置。假如出版界能够将此图影印再版,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一可以作为国语运动上百周年的纪念,二可以作为对黎锦熙先生的纪念,三可以有益于广大语文学者和大中学生。

(作者:陈宁,来源:《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8年第1期,略有删改)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的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3层西侧 
电话:010-58800132    邮箱:
网站地图